A01版:头版A02版:封二A03版:广告A04版:焦点·习近平访美A05版:焦点·习近平访美A06版:要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上海新闻A10版:上海新闻A11版:上海新闻A12版:广告A13版:地产SPECIALA14版:中国新闻A15版:中国新闻A16版:品致A17版:品致A18版:国际新闻A19版:国际新闻A20版:国际新闻A21版:广告A22版:晨品生活A23版:评论A24版:晨报海敏思A25版:晨报海敏思A26版:财经新闻A27版:财经新闻A28版:财经新闻A29版:广告A30版:游情A31版:基金A32版:理财B01版:文娱新闻B02版:文化新闻B03版:娱乐星闻B04版:简单生活节B05版:广告B06版:广告B07版:城市人文B08版:晨报倾诉B09版:体育新闻B10版:体育新闻B11版:健康B12版:健康C01版:车尚C02版:车尚·品牌C03版:车尚·品牌C04版:车尚·品牌

宁缺毋滥,别再给研究生“注水”

2015年09月23日   A23 :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熊丙奇

  教育部网站近日发布的《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提及硕士研究生招生应坚持按需招生、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原则。
  从过去三年来的研究生招生规模看,我国的研究生规模还在继续增大,不过增幅有所放缓。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我国研究生招生58.97万人,比上年增加2.95万人,增长5.27%;2013年,研究生招生61.14万人,比上年增加2.17万人,增长3.68%;2014年研究生招生62.13万人,比上年增加0.99万人,增长1.63%。研究生规模增幅减少,表明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控制研究生教育规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办学中,一些高校还有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冲动。研究生招生要做到宁缺无滥,除了在招生中严格掌握录取标准外,更需要高校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与实力,理性确定招生规模。
  总体上看,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招生呈现冷热不均的“两极化”特点,985高校、211院校研究生招生比较“红火”,而非985、211院校的招生就有些“冷清”,常常需要靠调剂才能勉强招满。由于报考生源不足,学校就有降低录取标准的冲动。对此,教育部明确规定“对破格复试、参加专项计划、享受初试加分或照顾政策的考生相关情况,在公布考生名单时应进行说明”,同时限制调剂的条件。
  但这种做法,总不是长久之计。一些高校在研究生招生中遇冷,除了考生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学历身份”外,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还没有形成特色,难以对考生构成吸引力。这需要这些高校针对招生情况进行办学上的反思。
  其一,本校是否有必要进行研究生教育?有些院校把拥有多少硕士点和博士点,作为办学上水平、上层次的重要指标,这导致学校定位模糊,跟在一批研究型大学之后“亦步亦趋”。其实,大学并不一定要举办研究生教育,世界上很多知名的文理学院,就没有研究生教育,但一流的本科教学足以让学校蜚声海内外。一些本科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的高校,就追求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招生不理想实属意料之中。
  其二,学校举办的研究生教育,是否具有特色?作为非985、211院校,举办研究生教育,要与985、211高校竞争,只能凭借教育的质量和特色。我国非985、211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有相当部分是专业硕士,这是能体现学校的办学优势的。可是,在专业硕士教育方面,办出特色的学校却不多,不能让考生一提起某所学校,就想到它的某一个专业是在全国名列前茅。
  只有坚持学校的办学定位,追求办学的特色和高质量,才能真正做到招生的宁缺毋滥,以及培养的高标准。我国不少高校习惯追求“高大全”,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学校办学上水平的追求,根源在于对大学的评价主要是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过于功利,这导向学校办学者急功近利,忽视学校内涵发展。这都要求大学在获得充分办学自主权的同时,在内部推进学术自治、教授治校,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来负责学校的教育发展战略,制定招生和培养标准。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