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上
以前我一直“害怕”与在街道任职的前同事们碰面,因为他们往往开口就问有没有纳税多、用地少的“优质”企业,希望能推荐到他们街道注册,话题基本都是围绕着街道的招商引资。他们说招商指标是没有的,但每年政绩考核的重点还是经济指标,包括新增企业数、注册资金和新增税收等等。为了吸引“优质”企业,大家纷纷拿出绝招,或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或税收优惠,甚至连个人所得税都可以坐下来“谈谈”,愣是把街道搞成了“招商局”。
现在则不一样了,变化源于市委“取消街道招商职能”的决策。去年底,《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的制定完成,街道主任们说这是“上海基层社会治理近20年来最大的一次变革”,让基层社区回归了公共服务功能,将街道的功能重点转变为优化公共服务。
短短几个月,街道的变化还是很大,招商科、招商中心没有了,街道主任从招商引资这个“重点工作”中脱身,更多的时间用于服务辖区居民,提供社会服务,用他们的话说,现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让老百姓满意”。最近碰到几个街道主任、副主任,都在感慨变化之大,都说现在比过去更忙更辛苦。因为以往街道工作可以凭招商成绩“一白遮百丑”,现在比的是社会管理与服务的创新,而民生事往往是最难事,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力气。
近日碰到一位在街道分管民政工作的副主任,以前每个副主任都有招商任务,所以跟我谈的最多的还是招商,而现在话题一直围绕着中心城区的居民养老。因为中心城区房价高,新增公办机构养老床位已经遇到了瓶颈,如何吸引民间资金投入养老事业,如何完善居家养老,如何办好老人便利午餐食堂、托老所,如何吸引本地户籍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都是他潜心研究的重点,也形成了一整套富有创意的设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街道干部们从招商引资到关注民生大小事的转变,已经让居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事好办了,有困难找得到人了。
(作者为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学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