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要闻A03版:广告A04版:要闻A05版:广告A06版:要闻A07版:要闻A08版:国际A09版:国际A10版:国际A11版:国际A12版:国际A13版:广告A14版:中国A15版:中国A16版:中国A17版:中国A18版:地球A19版:上海A20/A21版:上海A22版:上海A23版:上海A24版:评论A25版:评论A26版:上海A27版:娱乐A28版:文化A29版:文化A30/A31版:艺术品展A32版:文化A33版:赢家A34版:赢家A35版:赢家A36版:赢家A37版:赢家A38版:赢家A39版:意邦饰界A40版:意邦饰界A41版:意邦饰界A42版:意邦饰界A43版:赢家A44版:赢家A45版:赢家A46版:赢家A47版:广告A48版:广告B01版:冠军之路B02版:冠军之路·看台B03版:冠军之路·队报B04版:冠军之路·队报B05版:冠军之路·队报B06版:冠军之路·队报B07版:冠军之路·队报B08版:冠军之路·队报B09版:冠军之路·界外B10版:冠军之路·界外B11版:广告B12版:广告B13版:互动B14版:影像B15版:倾诉B16版:广告C01版:人才C02/C03版:人才·特别策划C04版:人才·专题C05版:人才·成才之路C06版:人才·成才之路C07版:人才·留学海外C08版:人才·专栏C09版:人才·留学海外C10版:人才·成才之路C11版:人才·资讯C12版:人才·职场调查C13版:人才·薪酬C14/C15版:人才·移民C16版:人才·国际教育C17版:人才·留学移民C18版:人才·留学C19版:人才·成才之路C20版:人才·移民留学C21版:人才·维权C22版:人才·才市C23版:人才·薪酬C24版:人才·高级研修D01版:品致周刊D02版:封面故事D03版:新潮事件D04版:摩登时代D05版:美丽视界D06版:生活灵感D07版:生活灵感D08版:品味吧台

“亚裔-犹太”联盟何以在美国流行

2012年6月28日   A25:A25-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薛涌

  薛涌

    扎克伯格和“陈医生”不久前低调结婚,引起媒体一阵喧哗。尘埃落定后,美国一些社会文化学者开始探讨:这种华裔和犹太人的联姻,是否已经在美国形成一种文化潮流。

    例子很多。不久前红遍全球媒体的“虎妈”蔡美儿,嫁给了自己在耶鲁法学院的犹太人同事JedRubenfeld;宗毓华,这位身价最高的华裔女主播,嫁给了犹太裔电视主持人MauryPovich……根据2000年的一项研究,华裔和日裔美国人的婚姻中,18%以上是和美国的犹太人结合。而犹太人在美国的人口中仅占2%。 《纽约时报》不久前还报道了关于一对犹太-韩裔夫妇的故事,他们深度追踪了31对犹太-亚裔夫妇,勾勒出犹太与东方文化在家庭结构上的汇流。

    在美国,亚裔和犹太人确实有许多交合点。圣诞节时美国的餐馆关门,只有中餐馆开放。主要的客人是中国人和犹太人。犹太人不过圣诞节,到时候消磨的方式主要是看电影和吃中餐。最近碰到一对台湾地区来的夫妇,是从附近一个镇搬到我们这里的。我问:“你们原来那里的学区也不错,为何搬到这里?”对方回答:那里的白人,对亚裔的态度怪怪的。这里则犹太人多,好相处一些。

    犹太人和中日韩等“儒家文化圈”的亚裔,确实有许多文化上的共同之处:家庭关系紧密、工作勤奋、教育成就高。有统计显示,哈佛的本科生中有一半是亚裔和犹太裔,而亚裔和犹太裔加起来仅占美国人口的5%左右。

    当然,这样明显的教育优势,使犹太人和亚裔都在不同时代遭到白人主流社会的嫉妒,“享受”着和其他少数族裔不同的“歧视”。比如,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的一流学府,特别是常春藤,一直被“犹太问题”所困扰。一位耶鲁的官员曾经抱怨:“我们可以把我们的学校全用犹太人填满,但我们不能这样做! ”所谓“犹太问题”,是那些在纽约等大城市的公立学校读书的犹太学生功课太好,单凭成绩会把占统治地位的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清教徒挤出常春藤。而常春藤本来是给这一“统治种族”办的私人俱乐部,怎能让犹太人喧宾夺主?于是,各大学发明了种种手段,在录取中强调 “品性”、“领导力”、“运动才能”等等,认为犹太“书呆子”缺乏这些,进而将之排拒在门外。如今犹太人融入白人的主流,但亚裔在教育上的崛起,引起了白人类似的恐慌和嫉妒。这样共同的经历,当然使两个种族彼此更加同情和尊重了。

    不过,犹太人和亚裔的文化毕竟也有差异。比如,犹太人在欧洲一直是被驱赶、迫害的民族,必须抱团、保持宗教和种族认同才能存活;而来自儒家文化圈的亚裔,则曾是文化主流,颇为兼容并包,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这些文化分野,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在美国社会崛起的模式。十九世纪后半期犹太人大量移民美国,落脚点主要是纽约等大都市,干的是最低等级的工作,被主流白人歧视。但是,犹太人通过自己的教堂、学校、社区组织共同奋斗,有高文化水准的家庭得以与劳动阶层分享教育资源,致使许多穷困的犹太子弟成为顶尖的学生。纽约市的Bronx区,曾是犹太人的聚集地,其公立学校以培养大量学业优异的犹太子弟著称,让常春藤非常头疼。如今的亚裔,则是高端移民,第一代就是高学历,来美后直奔富裕的郊区安家,虽然有时受些嫉妒,但并没有遭遇当年犹太人那样的歧视,因此不必自己抱团,而是直接利用主流社会的文化和教育“基础设施”,让自己的子弟在竞争中占先。

    总之,犹太人比较强调社区精神,亚裔(特别是华裔)虽然来自儒家文化,其实比较注重个人,和自由放任的美式市场经济相当契合。这两种文化的结合,确实可以取长补短,在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用户名:


解放日报 - 新闻晨报 - 新闻晚报 - 申江服务导报 - 新闻晨报社区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 房地产时报 - 上海法治报 - 支部生活 - 新沪商 - 人才市场报 - 上海学生英文报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爆料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