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封二A03版:广告A04版:焦点·习近平访美A05版:焦点·习近平访美A06版:要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上海新闻A10版:上海新闻A11版:上海新闻A12版:广告A13版:地产SPECIALA14版:中国新闻A15版:中国新闻A16版:品致A17版:品致A18版:国际新闻A19版:国际新闻A20版:国际新闻A21版:广告A22版:晨品生活A23版:评论A24版:晨报海敏思A25版:晨报海敏思A26版:财经新闻A27版:财经新闻A28版:财经新闻A29版:广告A30版:游情A31版:基金A32版:理财B01版:文娱新闻B02版:文化新闻B03版:娱乐星闻B04版:简单生活节B05版:广告B06版:广告B07版:城市人文B08版:晨报倾诉B09版:体育新闻B10版:体育新闻B11版:健康B12版:健康C01版:车尚C02版:车尚·品牌C03版:车尚·品牌C04版:车尚·品牌

文化习俗不会灰飞烟灭

唐 舸

2015年09月23日   A02 :封二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爆竹声声辞旧岁,这句老少耳熟能详的话具象地概括出了中国人的一大习俗,烟花爆竹的存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风俗符号。如今,面对日益严厉的禁放令,如何安放这个风俗符号似乎也成了一个问题——移风易俗,这句同样的老话或许正是破解之道。
  烟花爆竹的起源,既来自于古人偶然的生活实践,也和当时的迷信和科学不昌有关,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适应——低密度的人口,相对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使得燃放烟花爆竹具有很高的安全边际;对未知领域的敬畏则让烟花爆竹满足了人们驱邪求吉利的心理需求,并逐渐在历史的演变中成为一种节庆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人类的居住环境对于烟花爆竹的容忍度已经越来越低,乐极生悲的案例早已不鲜见,而近年来不断恶化的空气环境更是给烟花爆竹不断拉响警报。时至今日,科学的昌明和加速递进使得我们对于烟花爆竹在心理上需求已然失去了依据,人们对于它更多的只是一种由感官依赖而带来的习惯,甚至在不良条件的催化下,会成为相互攀比、形成奢靡之风的“恶俗”。

  人类繁衍至今,趋利避害是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天然属性。历史长河中,很多消失或者改变的风俗都是人类自身选择淘汰的结果,在生存问题永远是第一原则的前提之下,任何文化和风俗都必然要为此服务,也必须为此而存留。当环境的承受能力日益逼近红线,公共健康的危机不断出现,公共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禁放烟花爆竹已经成为了一种必然的选择,这才是过日子的本手。(编者注:本手,围棋术语。特点就在于:这步棋走的时候,功用不明显,但若不走,需要时又无法补救。)
  移风易俗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一部分,文化和风俗的传承归根到底是一种精神内涵的延续,并非任何形式的存废。烟花爆竹被禁放,甚至彻底消失,只是一种物质和形式的淘汰,我们延续千年的文化风俗并不会随之消失。其实,习俗的嬗变往往是人类智慧和本能的结果。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担心烟花爆竹的消失会让我们失去所谓的风俗传统,就像贴春联、吃饺子、逛庙会、看春晚,形式和物质的更新和演变,既是让生活更丰富多元,也折射着时代的发展——不信你去问问80后、90后,谁还在大年夜守着看春晚。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