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面孔A03版:要闻A04版:上海新闻A05版:上海新闻A06版:上海新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爱上海A10/A11版:焦点·李光耀逝世A12版:焦点·李光耀逝世A13版:国际新闻A14版:国际新闻A15版:品致A16/A17版:晨报海敏思A18版:城市人文A19版:人在海外A20版:评论A21版:评论A22版:体育新闻A23版:体育新闻A24版:体育新闻A25版:晨品生活A26版:晨友会A27版:财经新闻A28版:财经新闻A29版:财经综合A30版:广告A31版:保险A32版:理财B01版:文娱新闻B02版:文娱新闻B03版:娱乐新闻B04版:艺术星闻B05版:健康周刊B06版:医疗B07版:关注B08版:保健C01版:教育周刊C02版:热点聚焦C03版:育儿热点C04版:留学资讯

薛涌专栏·“贫富分化下的美国”系列评论之五

赎不回的卖身契

2015年03月24日   A21 :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薛涌

  美国殖民地时代的白人卖身奴,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卖身奴的生活,实际上和黑人奴隶相当接近。所不同的是,他们成为卖身奴的第一步,就是市场行为。
  为什么会有卖身奴?首先,像弗吉尼亚这类地区的大种植园,需要廉价的劳动力。另外,英国经过了圈地运动,大量农民涌入城市,找不到机会,陷入极度的绝望和困顿。他们希望到美洲寻求机会,但连旅费也支付不起,于是把自己变卖,得以乘船来到美洲,期望作为卖身奴苦熬五年或七年,最终把自己赎回。这完全是市场交易,而且是政府管制最少的市场交易。
  当年到弗吉尼亚的卖身奴,卖身契一般是五年或七年。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熬过这非人的五年或七年生活。如果熬到那个时刻,按照契约和法律,主人应该支付给他们一笔酬劳,使他们获得自由。这恰恰是他们的主人最不愿意看到的。他们获得自由,不仅意味着一笔主人必须支付的酬劳,而且他们获得自由后可能自己建立农场,雇佣劳工,这就激化了劳动市场的竞争,炒高了工价。
  这些卖身奴大部分在非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死去,为种植园主们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对于那些少数有可能熬过来的,种植园主则想尽种种办法,延长他们的契约期限,让他们永远成不了自由人。围绕着这样的“企业目标”,南方发展出一整套政治法律制度,其主旨不是创造或激活社会流动,而是把社会流动压抑在近乎零水平。因为大量没有人身权利的劳动力的存在,是这些“大企业”的生存条件。
  这样赤裸裸的市场逻辑,正好和自由放任经济学家们的“涓滴理论”背道而驰。“涓滴理论”大致是说,少数人先富起来后,就开始消费,创造了需求,给穷人提供了工作机会。企业赚钱,就会雇更多的人,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炒高劳动力的价格,甚至主动给职工加薪。就这样,富人的利益不断向下层如涓涓细水一样地渗透,全民获益。可惜,许多大企业存在的基础,就是保证有大量走投无路的劳工存在。不断制造这样的廉价人力资源,是这些企业的根本利益所在。这也难怪,即使几百年后,在美国的南方,公立教育体系、图书馆等文化设施还是很落后。当时确立的一整套制度、文化、习俗、道德和价值观念,都是围绕着一个相当单一的目标:让社会中大部分人永无出头之日。
  为什么需要强大的公共政策来约束企业?顺着这个思路想就不难明白。谷歌、微软、苹果等等,确实思贤若渴,希望整个社会的教育水平提高。但是,正如许多观察家指出的,这些效益最高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使用劳动力数量最少的。雇佣劳动力最多的,还是低端服务行业。它们的根本利益,还是让社会充满了几乎没有任何技能的简单劳动力。当走投无路的人一过剩,它们就可以无限压低工薪,创造更大的效益。一旦这种大企业主宰了政治,那么一系列抑制社会流动的制度框架就会生成,使大部分人口难以出头。企业赢利了,但社会最终会走向衰落。
  (本系列评论到此为止)(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