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文俊
约翰·博尔顿(John Bolton)回到阔别已久的白宫那天,媒体用了一个“溜”字。那是星期六(4月7日)的早晨,大家都在休息。他身着一袭长衣,手握一柄雨伞,出现在总统面前。白宫并没有为他举行仪式,因为离他正式上任的日子还有两天。他本人也像是刻意要避开这些仪式,在雨伞的掩护下“溜”进了白宫。作为总统的首席谋士,他不追求过分的曝光,而是要让外界相信:那个以意识形态强硬和出言不逊著称的“鹰派”博尔顿如今要隐身幕后,他此番前来并不为实现个人的宏图大志,而是要全身心地为总统服务。
但是,那撇永不凋谢的小胡子又分明彰显着他那固执的个性。这种流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审美情趣似乎只在两位美国官员的身上得以延续,一位是黑胡子的现任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胡子被认为是他赢得每次竞选的幸运符,另一位就是白胡子的博尔顿,对他而言,蓄须恐怕是为了铭记1960年代保守主义运动在美国的复苏。特朗普不喜欢嘴上带毛的人,据说组阁之初在国务卿的人选上之所以没有考虑博尔顿,也不乏讨厌胡子的缘故。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博尔顿即使被提名,也过不了参议院听证这一关。
老来得志
算起来,距离那轮漫长的听证已有13个年头。当年,在共和党议员占多数的参院外交关系委员会,布什总统提名他担任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谁知参院对他的听证持续了5个月也未能通过。博尔顿当时面对的“炮轰”不仅来自全体民主党参议员,连共和党本党的几位议员也纷纷倒戈对他发起攻击。在时任外交委员会副主席拜登(后任奥巴马时期副总统)的带领下,民主党议员对他进行了大量的揭发:上世纪80年代初供职美国国际开发署期间,博尔顿就曾恶意报复,将拒绝执行其不当命令的女下属调换到暗无天日的房间,逼迫对方离职;1994年,身为律师的博尔顿在大庭广众之下追打女员工,在对方躲进客房之后,上前砸门,从门缝底下塞威胁信; 在小布什政府担任主管军控事务的副国务卿期间,他滥用职权,逼迫情报分析员改变分析结果来支持他的政策目标,并试图解雇“不够听话”的分析员。凡此种种,不绝于耳。除此之外,还有59名前外交官联名写信,历数博尔顿对联合国不敬、无视国际条约、支持台湾独立等多项罪状。这一切都有据可查,他对此供认不讳。“他们总是揪住你的人品不放”,博尔顿事后说。仗势欺人在他看来理所当然,因为这就是他对强权的信仰。
美国前国务卿克里曾揶揄博尔顿,说他像活在“19世纪的人”。克里看不上博尔顿坚持用冷兵器时代的观念和“美国利益至上”的信条看待当今世界的地缘政治竞争。诸如法治的发展无法取代战争、遵守国际规则违反美国的自治理念、国际条约只有符合美国的政策才能成为法律,这些近似霍布斯主义的逻辑和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不仅令博尔顿在国际社会臭名昭著,在现实主义主导的美国政坛也一度失宠。不过,博尔顿还是将他的强势和霸道带到了联合国,虽然这项糟糕的任命在参院的再度反对下只持续了一年零五个月,但它所带来的破坏性效果显而易见:安理会涉及黎以冲突、伊核、朝核等议题的决议在他的干扰下无果而终,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在他的游说下被赶下台,连秘书长安南的亚洲行也在他的阻挠下被迫取消,要不是时任国务卿赖斯在最后一刻出面阻止,博尔顿甚至执意要砍掉联合国千年计划的减贫目标。这些都印证了2001年参院听证博尔顿的副国务卿资格时拜登说过的那句话:“多年来,我一直觉得,你太有能力了,但我宁愿你是愚蠢的。”
而这个曾经推动小布什将伊拉克、伊朗、朝鲜列为“邪恶轴心”的鹰派旗手之所以能在联合国的舞台上作威作福,全仰仗于小布什趁国会休会期间通过强行任命将他扶上了马。如今,这种际遇又在特朗普时代重现。博尔顿那一对令小布什一见倾心的“鹰眼”在沉寂了十年之后终于又捕获新的希望。“他吹胡子、瞪眼睛的样子都是那么可爱!”特朗普在每天必看的福克斯新闻中看见了他,他又在评论节目中煞有介事地为特朗普的政策辩护。“总统一直想要得到他”,白宫的工作人员说。好在,请他出任国家安全顾问完全不用经过国会的批准。
未成年+1
“约翰,你出门别忘了带伞!”博尔顿听到太太在背后的叮咛。四月的雨水格外多,却挡不住69岁的博尔顿心头鼓荡的春风。以单边主义、武力干预、先发制人、美国例外等为原则的新保守主义又在鼓捣着一个类似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时的权力巅峰。在鹰派们的眼中,推行民主并不是为了人权和民主本身,而是为了追求美国的利益,而历史上那些运用权力实现国家利益的美国总统比如两位罗斯福、杜鲁门和里根才是他们公认的英雄。“山巅之城”以外那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次要的,在伊拉克战争被越来越多人认为错误的今天,当初力推小布什打响伊战的博尔顿仍在捍卫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他公开声称,美国应该对伊拉克人的福祉毫无兴趣。不光是伊拉克人,伊朗人、叙利亚人、朝鲜人的福祉也都入不了鹰派的法眼,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甚至对普通美国人的牺牲都可以视而不见。退役陆军上校威尔克森回忆说:“我警告过博尔顿,与朝鲜开战可能会在30天内造成10万人伤亡,这其中有很多是美国人。”博尔顿的回答是:这是你们的事,我反正不用打仗。“哦,那么你只是在鼓吹战争吗?”“算你说对了”,博尔顿说。耐人寻味的是,青年时代就在一片反战声中标新立异支持越战的博尔顿最终却想方设法逃脱了兵役,对此,他也振振有词:明摆着要吃败仗,我可不想死在东南亚的稻田里。
博尔顿的“骨气”在一般人看来会被视为另类,对特朗普来说却分外亲切。有理不在事物合不合逻辑,而在坚持。当“美国利益至上”与“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相遇,真可谓天雷勾动地火,特朗普正愁找不到一个和自己一样不受主流社会待见的人,在缺少人缘、缺乏耐心这两方面,他们俩倒有不少共鸣。在认识特朗普之前,博尔顿就已经在国际上大声疾呼:联合国经费来源应当改为各国自报,出钱越多的国家理应获得更大发言权,否则对美国不公平。他认为对付那些以色列的敌人只宜使用强力,协议完全起不了作用。他对其它国家充满不信任,包括部分美国的盟友。这样的观点怎不令特朗普拍手称快!在是否延续承认伊朗执行核协议的问题上,班农就曾转递过一份博尔顿的建议,建议当然是不承认,但是,迫于那几位被建制派们称为“房间里的成年人”(蒂勒森、马蒂斯、麦克马斯特等人)的压力,特朗普心不甘、情不愿地签下了“认可”。现在好了,特朗普的房间里又多了一个未成年人!博尔顿是自己人,他们智力相当、情投意合、“英雄所见略同”。对华打“贸易战”,对台搞《旅行法》,对伊朗核协议大加鞭挞,对俄罗斯公开叫板,博尔顿的到来正值白宫的多事之秋,“大军师”初试牛刀便是13日晚间对大马士革的轰炸。轰炸取得了他们预期的效果,既完成了发射的动作,又没有伤及俄方人员,博尔顿与特朗普击掌相庆,称赞这起轰炸“慎重、精准”。
首战告捷,君臣合作愉快,大呼过瘾,但在博尔顿的中东战略全景图中,叙利亚充其量不过是一幅插画,在地区威胁的榜单上,排在首位的是他咬牙切齿的伊朗。博尔顿的目标只有一个:颠覆伊朗政权。他尚不清楚特朗普是否也有轰炸伊朗的兴趣。对特朗普来说,伊核协议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它是奥巴马的遗产,而撕毁这项协议会获得他的支持者们的叫好。可是,真的要攻打伊朗?身在前方的12000名官兵首先会提出警告:现在真不是时候。
在中东,在半岛,在东亚,博尔顿的“鹰爪”每伸向一处,都会面临意想不到的困局。他无法阻止特朗普与金正恩的会晤,但从骨子里只认同朝核问题唯有武力解决这一条路径。他妄称“一个中国”过时,鼓吹“美国打‘台湾牌’”,但是,中国海军在南海之上的阅兵以及即将在台海开展的演习正在向美国的鹰派们宣示中国人“寸土不让”的决心。在对俄关系的处理上,他和总统之间也有不小的分歧。眼下,众院对脸书数据泄露事件的听证指向服务于2016年总统竞选广告的数据咨询公司,聘请这家公司收集用户数据的正是博尔顿曾经领导的机构。他有没有参与作弊?如果有,要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特朗普用人只限于一时一地的考量……
“约翰,出门带伞!”博尔顿仿佛又听到有个声音在喊:奔70的人了,悠着点儿,淋了雨可不是闹着玩的,况且天有不测风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