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昕
对于卒中康复来说,时间是关键。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脑卒中中心主任李刚教授指出:“脑卒中后8-12周是患者身体功能障碍的快速恢复期,要抓住这个‘康复黄金期’去专业的康复中心进行治疗。但遗憾的是,我国脑卒中幸存者一周内接受康复治疗的比例仅为11.5%,42.4%的患者中风后根本没有接受过任何康复治疗。”
日前,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团队携手德国康复机构Dr. Becker诊所,与上海国际医学中心(SIMC)共同合作的世界领先康复中心启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霁达康复中心(SIMC 霁达康复中心)希望用历经百年的德国神经康复理念与循证医学经验造福中国的脑卒中患者。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00万,有约1100万脑卒中幸存者;其中有3/4的幸存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部分或全部丧失独立生活和劳动能力,重度致残者占40%以上。卒中幸存者常伴有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以及言语、认知或吞咽障碍,他们面临着身体残疾的痛苦和生活信念受挫的双重折磨,他们的家人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负担。
其实,对于卒中给生存者所带来的致残,并不是毫无办法。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证实,脑卒中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案。早期有效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减轻残疾程度,预防卒中后遗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在卒中康复领域,德国模式是公认的国际领先标准。德国脑卒中康复医学已拥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并且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及不断地创新康复技术,获得了显著的成绩。早在2005年,德国就有36.5万名卒中康复者实现了重新就业,约占康复总人数的45%。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突破41.7万。
SIMC霁达康复中心秉持着全方位、多维度的动态治疗系统;精细化的个体康复方案;兼顾身心的人文关怀这三大理念,将德国卒中康复领域丰富的成功经验带到中国。霁达康复医疗负责人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罹患了卒中的患者就像回到了婴幼儿阶段。他们失去了走路、说话、吃饭,甚至是握抓物体等最基本的技能。康复就是帮助他们重新学习、掌握这些技能,从而重回正常生活甚至是工作岗位。这个过程并不比幼儿阶段的学习容易,所以他们不仅需要物理治疗,更需要理解、鼓励、支持和关怀。我们希望给卒中患者提供一个可以重新学习的‘学校’。帮助他们重新掌握生活的技能,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自信和尊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