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封二A03版:焦点A04版:要闻A05版:上海新闻A06版:上海新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上海新闻A10版:上海新闻A11版:上海新闻A12版:广告A13版:上海新闻A14版:中国新闻A15版:中国新闻A16版:中国新闻A17版:品致A18/A19版:国际新闻A20版:国际新闻A21版:国际新闻A22版:游情A23版:广告A24版:广告A25版:评论A26版:晨报探究A27版:晨报倾诉A28版:晨品生活A29版:品味装潢A30版:足球竞彩A31版:体育新闻A32版:体育新闻A33版:财经新闻A34版:财经新闻A35版:广告A36版:财经新闻A37版:广告A38版:品味装潢A39版:保险A40/A41版:广告A42版:红木方圆A43版:红木方圆A44版:广告A45版:广告A46版:广告A47版:广告A48版:广告B01版:文娱新闻B02版:娱乐新闻B03版:文化新闻B04版:娱乐星闻B05版:娱乐星闻B06版:简单生活节B07版:品味装潢B08版:广告B09版:广告B10版:广告B11版:广告B12版:健康B13版:广告B14版:新居·时尚家饰B15版:3C周刊B16版:3C周刊C01版:地产星空C02版:地产星空·广告C03版:地产星空·广告C04版:地产星空·广告C05版:地产星空·广告C06版:地产星空·广告C07版:品牌地产C08版:新品上榜C09版:地产星空·广告C10版:住宅上榜C11版:特别推荐C12版:高端访谈C13版:封面专题C14版:热点聚焦C15版:市场聚焦C16版:地产星空·广告

56岁“西宫”如何焕发青春?

普陀区政协建议:推进相关文化设施建设重塑文化地标形象

2015年09月25日   A08 :上海新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在近日举行的2015“苏州河论坛”上,普陀区政协发布了今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报告,建议通过设立“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等举措,重塑“西宫”文化地标形象。
  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曾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批重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一度被誉为“广大职工精神殿堂”,附近的居民简称其为“西宫”。除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外,从建筑价值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1959年建成,沪西工人影剧院1972年建成,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建筑特色。这两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还有包豪斯学派所注重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初期上海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时任市人大代表的黄庆伟指出,随着时代变迁,“西宫”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含量越来越少,除门口的电影院前年改造成了舞台,表演马戏、魔术、杂技等,其经营性文化活动只剩下舞厅、游戏房等浅层次的边缘文化产业。原先确立的社会公众形象已黯然失色,成了小商品市场;因市场搭建的建筑沿湖到处都是;原先最里面的一个剧场也已消失不见。“西宫”内大部分建筑已成为危房,安全隐患非常大,迫切需要改造。今年年初,有传闻称沪西工人文化宫主体将被拆除,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当时回应媒体表示“未曾听闻”。
  普陀区政协的课题报告建议,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的更新再造中,结合公交停车场的联合改造形成的较大载体空间,推进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设立‘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劳动模范的风采,力争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区域打造形成文化新地标。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