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昱欣
晨报讯 在近日举行的2015“苏州河论坛”上,普陀区政协发布了今年的重点研究课题报告,建议通过设立“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等举措,重塑“西宫”文化地标形象。
具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沪西工人文化宫,曾是上海面积最大的园林式工人文化宫,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批重大群众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一度被誉为“广大职工精神殿堂”,附近的居民简称其为“西宫”。除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外,从建筑价值看,沪西工人文化宫主楼1959年建成,沪西工人影剧院1972年建成,都带有鲜明的新中国建筑特色。这两幢建筑既有细腻的花格窗、民族特色的坡屋面,又有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所强调的自由平面、底部架空特色,还有包豪斯学派所注重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初期上海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时任市人大代表的黄庆伟指出,随着时代变迁,“西宫”公益性文化活动的含量越来越少,除门口的电影院前年改造成了舞台,表演马戏、魔术、杂技等,其经营性文化活动只剩下舞厅、游戏房等浅层次的边缘文化产业。原先确立的社会公众形象已黯然失色,成了小商品市场;因市场搭建的建筑沿湖到处都是;原先最里面的一个剧场也已消失不见。“西宫”内大部分建筑已成为危房,安全隐患非常大,迫切需要改造。今年年初,有传闻称沪西工人文化宫主体将被拆除,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当时回应媒体表示“未曾听闻”。
普陀区政协的课题报告建议,在沪西工人文化宫的更新再造中,结合公交停车场的联合改造形成的较大载体空间,推进相关文化设施建设,可以设立‘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集中展示劳动模范的风采,力争在沪西工人文化宫区域打造形成文化新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