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
在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董事长孟凤朝说,“我们现在其实一共有700多个子公司,但200多个是为了投标注册的‘空壳’。”因为建筑市场很多项目要求,承揽任务必须要在当地注册实体子公司。李克强问是哪里的规定,孟凤朝表示这是地方和项目业主自行规定,并在标书上有明确要求。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身为堂堂央企,为业务也得屈下膝盖,以“空壳公司”换取标书。这事当然怨不得中铁,身为一只麻雀,它折射的不过是被异化的建筑市场的“五脏六腑”。
面对700多个子公司,连总理也忍不住要担心地问一句,“你的管理模式能覆盖这些公司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摊大饼的发展模式,未必是中铁一厢情愿的选择,更多的,是在劣币驱逐良币之下的“不得已”。一位参会部长一语道破天机:“要求在当地注册公司,其实就是为了在当地征收营业税。”你要做业务,你要谋发展,先把“公司”铺过来。税收好看了,GDP增辉了,招投标才不给你脸色与门槛。
数百个“空壳公司”,诸多后遗症也不难想见:一来,企业财务成本无限上升。尤其在劳动力成本飙升、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已摊薄的语境下,这种行政要挟下的“空壳公司”,很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二来,物质成本是看得见的,靡费的精力是看不见的。仅仅是注册几百家“空壳公司”,跑审批、拿公文、找门面,都得时间耗上去。此外,拖累市场、颠倒规则。市场机制的本义,在于要素自由流动,人为设坎、过度干预,既阻挠了国企发展壮大,也破坏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那么,说好的法治与契约呢?更令人担心的是,类似这些摆不上台面的成本、类似这些“没敢说全”的空壳企业,迟早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坏的结果就是两个:一方面是令国资效率与效益深受其害,另一方面为“豆腐渣”的路桥等基础工程留下倒逼的隐患。
中铁数百个“空壳公司”,表面看,是被地方割据的治理结构与政绩驱动逼出来的。说到底,是少数地方市场化程度欠缺、法制化进程缓慢的合力所致。这背后,还是生死攸关的营商环境问题。世界银行《2014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指出,中国在开办企业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企业设立更加便利,营商环境持续向好,税负持续减轻。在面上向好的背景下,是否仍有地方部门固守“传统”,在微观竞业中长袖善舞呢?地方部门想不想伸手是一回事,能不能乱伸手是另一回事。于后者而言,是考验市场成熟与否的关键。2012年,万通控股董事长冯仑出了句名言,“要管好政府的手,不要在企业家怀里乱摸。”这话形象说明,恪守行政与市场的边界,对万千企业来说,是多么迫切而深情的吁求。
公众更为担心的是,连中铁这样的央企都无法在建筑市场的“幺蛾子”面前说不,那些小微企业,在这样的地方讨生活,反而会被礼遇、会被优待吗?
9月13日下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国企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是,在简政放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当下,中铁这样的央企还得背负200多个“空壳公司”负重前行——接下来的全面深改的马拉松上,又如何指望它们轻装上阵、健步如飞?
企业的苦水倒完了,不能一怒了之、一听而过。解剖中铁这只麻雀,看看这200多的“空壳公司”究竟是应哪些地方而设,在“空壳公司”背后究竟存在怎样诡异的交易规则……拔出萝卜带出泥,或者起码杀一儆百之后,问责痛感才能锤炼出行政自觉。当然,长远来看,完善市场治理、提升法治水准,任重道远却不能停歇。
(作者为资深评论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