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封二A03版:焦点A04版:要闻A05版:上海新闻A06版:上海新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上海新闻A10版:上海新闻A11版:上海新闻A12版:广告A13版:上海新闻A14版:中国新闻A15版:中国新闻A16版:中国新闻A17版:品致A18/A19版:国际新闻A20版:国际新闻A21版:国际新闻A22版:游情A23版:广告A24版:广告A25版:评论A26版:晨报探究A27版:晨报倾诉A28版:晨品生活A29版:品味装潢A30版:足球竞彩A31版:体育新闻A32版:体育新闻A33版:财经新闻A34版:财经新闻A35版:广告A36版:财经新闻A37版:广告A38版:品味装潢A39版:保险A40/A41版:广告A42版:红木方圆A43版:红木方圆A44版:广告A45版:广告A46版:广告A47版:广告A48版:广告B01版:文娱新闻B02版:娱乐新闻B03版:文化新闻B04版:娱乐星闻B05版:娱乐星闻B06版:简单生活节B07版:品味装潢B08版:广告B09版:广告B10版:广告B11版:广告B12版:健康B13版:广告B14版:新居·时尚家饰B15版:3C周刊B16版:3C周刊C01版:地产星空C02版:地产星空·广告C03版:地产星空·广告C04版:地产星空·广告C05版:地产星空·广告C06版:地产星空·广告C07版:品牌地产C08版:新品上榜C09版:地产星空·广告C10版:住宅上榜C11版:特别推荐C12版:高端访谈C13版:封面专题C14版:热点聚焦C15版:市场聚焦C16版:地产星空·广告

徐汇中小学生对话机器人专家

少儿最关心话题:机器人安全防线

2015年09月25日   A26 :晨报探究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晨报记者 常煜华

  在未来,机器人会不会更多地在职场取代人类?让机器人干活以后,人们到底是可以天天悠闲地晒太阳,还是陷入可怕的生存危机?如何阻止具有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胡思乱想”?人类会被自己制造出的机器人灭掉吗?……
  在日前举行的“徐汇区中小学生对话机器人专家”活动中,百余名学生与三位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了一场彼此激发碰撞的对话。出自孩子之口的问题,看似童言无忌、天马行空,却在与专家的互动中,引出了关于“机器人学三原则”等科学伦理话题的认真讨论。记者发现,在当下,“如何设置机器人的安全防线”俨然成了比“能制造出怎样的机器人”更受孩子们关注的话题。

  “机器人写稿”开启争议讨论

  9月19日上午,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内,开启了一场烂漫童心与前沿科技的对话。台下,坐着来自徐汇区的百余名中小学生。台上,则是三位机器人研究领域的专家:主要从事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研发的上海交大教授、博导、学术梯队带头人曹其新;“曙光学者”特聘教授、上海大学研究员、博导、“机械电子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精密机械工程系主任罗均;同济大学控制科学博士、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上海未来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黎明和。
  在现场,黎明和的一句“当有一天,你们身边坐了一位小朋友,他(她)实际上是机器人,你会怎么想”,一下子让孩子们穿越到了未来。孩子们不断把心目中关于机器人的问题“抛”给专家。不少孩子表达了对未来机器人的憧憬,如“会不会有可以代替军人上战场的机器人?这样人类就不会受伤了”,“能不能造出代替老师批卷子的机器人”……当一个学生说出“想要个机器人替我们去考试”时,全场大笑起来。
  不过,专家告诉大家,这些提议并不完全是幻想。比如田林二中八年级学生胡嘉文的提问“我们能让机器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器人吗”,曹其新对此讲解道,在国内,已经有机器人制造电饭锅、汽车的生产线;而目前科学家正在开发的人工大脑技术,就有可能让机器人更聪明甚至具有学习功能,那样的话,让机器人制造乃至创造机器人,都是可能实现的事情。
  而机器人日益增长的新技能也引起了热烈讨论。近期的一则“国内首次使用机器人写新闻稿”的新闻,让讨论分成了两个阵营。一部分孩子认为,机器人能代替人类做越来越多的事,人们就能天天悠闲地晒太阳了;而另一些孩子担忧,这样一来“人类做什么呢”,会否被机器人夺去许多生存空间。

  怎样才能让机器人更“安全”

  比起畅想未来机器人,这一争论显然更激起了大家的热情。专家们逐步梳理分析着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其中不少都和现实探索紧密相关。
  问题一:可以让机器人的“聪明”程度不要超过人类吗?
  曾经有一部影片《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其中讲到在机器人进入工厂干活以后,查理的爸爸就失业回家了——当主持人讲到这个桥段时,也有小朋友提出异议:“我们不要把机器人造得比人聪明,不就可以避免这样的事了吗?”
  而罗均告诉大家,电脑在有些方面是人脑所望尘莫及的,比如计算速度和记忆力。如果再赋予人类的意识、情绪和欲望,让它具有了一定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那么这样的机器人超过人类就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不但如此,人作为机器人的设计者,也存在着诸多不可控的因素。
  那么,如果人会做的工作机器人都会做了,甚至人不会做的工作机器人也会做了,人活着还能做什么呢?眼看孩子们的问题一步步进阶到了哲学层面,曹其新笑着告诉大家:“当年那台会下国际象棋的超级电脑‘深蓝’,依然有人类棋手战胜过它。机器人发展了,也敦促我们人类不断地超越自己,让自己变得更丰富。”
  问题二:人类有没有办法避免机器人技术高速发展可能带来的伤害?
  有小朋友提出,如果机器人在它们聪明的“头脑”里“胡思乱想”,危害人类安全怎么办?人类会被它们灭掉吗?曹其新表示,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这种担心是必要的。事实上,关于机器人研究的伦理和法律问题,世界范围的科学家们也一直在探讨。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就在他的著作中提出“机器人学三原则”:第一条,机器人不得危害人类,或因为不作为而使人类受害;第二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但命令违反第一条内容时,则不在此限;第三条,在不违反第一条和第二条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但近年来,这“三原则”也在经受挑战。“发达国家正在研发的军用机器人,实际上就挑战了第一条原则。”此外,也有科学家提倡更新这三大法则,他们认为,问题不在于机器人,而在于制造它们的人类,真正的危险在于人类迫使机器人的行为超出了它们的判断决策力。曹其新觉得,“人们既要在创造机器人时遵守一些约定,也要为机器人进入人类社会制定应当遵守的规则”。见小朋友们担忧地瞪大了眼睛,黎明和则幽默地给他们支了一招:“如果你发现你的机器人不听话了,就赶快拔掉它的电源。”
  罗均也提醒孩子们,即便未来拥有了能干的机器人,也不能“悠闲地晒太阳”,而是要时刻关注机器人的发展,为它们设计更复杂的安全防线。“也许在场的小朋友中间,会诞生未来的机器人安全防线的设计师呢。”

  [新闻链接]

  市民身边的智慧生活

  晨报讯 会场中,激光在舞台上勾勒出机器人的形象,孩子们对话机器人专家;会场外,各类智能生活产品引人驻足……9月19日,以“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的2015年徐汇区“全国科普日”主会场活动在徐汇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开幕。
  今年,枫林街道徐汇苑社区结合街道“健康枫林”品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4H健康理念,虹梅街道航天新苑社区形成了“普及航天知识,融汇现代科学,倡导全新理念”的特色,荣获了“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称号。开幕式上举行了这些示范社区的授牌仪式。
  同时进行的“你身边的智慧生活”体验区和乐活少年互动区项目也十分热闹,志愿者给市民讲解儿童体温实时监控器、老年智能安全拐杖等,孩子们则在机器人编程创意对抗等项目中玩得不亦乐乎。

  
  ◆活动现场的互动区,孩子在与小机器人玩耍。 /晨报记者 常煜华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