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俞 洁
(5月5日发自圣彼得堡)
从莫斯科去圣彼得堡,有两种火车。一种是快车,4个小时到,类似于中国的动车; 另一种是慢车,8个小时到,类似中国的绿皮火车。这次去圣彼得堡,记者体验了一把夜间慢车。
尽管有心理准备,但走进车厢的一刻,我还是有一种穿越的感觉。火车上的热水供应机居然是内燃机时代的火炉,一位俄罗斯大妈级的服务员不时拿出一个木头碎屑压成的小球塞进炉子内燃烧,给水加热。大妈比划着告诉我,木球是俄罗斯旷野中最普遍的白桦树拉碎做成的。
由于是夜间卧铺车,大妈发了被单和枕套。我的上铺是一位白发老者,他一次次比划着告诉我坐这样的车如何“自助”——需要自己塞进被子和枕芯,但我注意到他本人并没有被单和枕套,感觉很奇怪。深夜起身,看见他双手紧贴腿部,以标准军人姿势躺在床板上。
天亮后我问同行的朋友,老人为什么不要被子,这样睡容易着凉。朋友说这样可以省200卢布(约合人民币24元)的车钱,而且俄罗斯老人不怕寒冷,现在这样的天气用不着盖被子。
我坚持让朋友帮忙问下老人是不是当过兵,他的回答证实了我的猜测。老人出生的第二年,德国人进攻苏联,围困列宁格勒,他父亲生生饿死。他长大后也曾服役,但没有打仗,一生照顾寡母,节俭度日。我听后长久无言。历史坚硬而粗砺,正如白桦树是俄罗斯大地最普通却生命力最顽强的符号一样,坚韧的人民在生活中一点点弥合历次国家的创伤。
所以,今天纪念二战胜利日,不仅是国家的节日,更是普通民众的节日。随后,我去采访圣彼得堡大学欧洲学院的二战历史教授洛马金,他讲述的当时战争状况令人感慨。
这是怎样的一种忍耐,比我从历史书籍中读到的二战史实更震撼。以前读过著名的上海学者李劼教授写的关于俄罗斯民族特性的文章,他用了一个词“汹涌澎湃的力量”,这种力量在我此次的俄罗斯之行中随时都可以感受到。他们随处可见,普通如白桦树,却坚强无比。19世纪打败了拿破仑,20世纪击溃了希特勒,正是基于此种力量。
这种力量,越在民族危难之时,越以汹涌澎湃之势头战胜来犯之敌,实现辉煌的民族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