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徐运 通讯员 张正芬
上海市政府《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的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按照“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总体要求,创新土地收储利益分配和供应机制,实现全市规划建设用地总量“零增长”。总量锁定,是将2020年规划建设用地规模3226平方公里,锁定为上海发展至2040年的建设用地总规模。
逐年递减建设用地增量
从2000年至2011年底,上海建设用地总规模由1500平方公里增长至2961平方公里,约占全市陆域面积47%,年均增长约12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所占比重高,意味着农业和生态用地减少。
国际上,30%开发建设用地比例被视为宜居城市的警戒值。中国香港陆地面积1104平方公里,开发建设用地仅占整个面积约23.7%;日本三大都市圈、法国巴黎地区、德国斯图加特等城市开发密集区域,开发建设用地比例只有20%左右。从耕地保护的需要看,上海人均耕地仅为0.12亩,不足全国人均水平的1/12(全国人均耕地为1.52亩)。因此,从发展大局考虑,锁定城市建设用地总量是必要的。实现锁定总量的目标,城市建设用地增量需要逐年递减。
转变土地利用模式
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意味着上海未来发展的土地利用模式将由增量扩张向存量盘活转变,以土地利用模式的转变,倒逼城市发展转型。城市规划和建设必须贯彻执行“总量锁定、增量递减、存量优化、流量增效、质量提高”的要求,并采取相应对策。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格局。锁定城市增长边界,坚决遏制城市无序蔓延,严格控制城市发展规模,严守建设用地总量的“天花板”。大力推动城市更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应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更加重视土地“留白”,预留弹性发展空间,做好未来发展多情景应对。
二是有效盘活存量土地。上海存量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比较高、问题较多、潜力较大,是盘活存量用地的重点。2011年,全市现状工业用地约761平方公里,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31.6%,远高于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但工业用地绩效低,每平方公里平均工业产值仅40亿元,不足东京的1/4,纽约的1/2。2014年,上海对工业用地存量进行调查、梳理,提出措施:减量,重点针对位于规划工业区块外、城市集中建设区以外约198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些用地要求综合整治、生态修复或农田复垦,逐步退出;增效,指规划工业区块内现状工业用地,要求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能级,重点发展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产业社区,推动产城融合;转型,位于规划工业区块外、城市集中建设区内的约195平方公里现状工业用地,要求加快转型,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三是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提倡用地功能适度混合,鼓励土地合理混合使用和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积极培育功能复合化的社区。
(资料提供: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
研究院。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信息,
请登录 www.fudandesig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