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面孔A03版:要闻A04版:上海新闻A05版:上海新闻A06版:上海新闻A07版:上海新闻A08版:上海新闻A09版:爱上海A10/A11版:焦点·李光耀逝世A12版:焦点·李光耀逝世A13版:国际新闻A14版:国际新闻A15版:品致A16/A17版:晨报海敏思A18版:城市人文A19版:人在海外A20版:评论A21版:评论A22版:体育新闻A23版:体育新闻A24版:体育新闻A25版:晨品生活A26版:晨友会A27版:财经新闻A28版:财经新闻A29版:财经综合A30版:广告A31版:保险A32版:理财B01版:文娱新闻B02版:文娱新闻B03版:娱乐新闻B04版:艺术星闻B05版:健康周刊B06版:医疗B07版:关注B08版:保健C01版:教育周刊C02版:热点聚焦C03版:育儿热点C04版:留学资讯

好莱坞银幕的媒体观

2015年03月24日   B03 :娱乐新闻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彭骥

  职业电影是日本电影的强项,《编舟记》讲辞典《大渡海》的编撰工作,《入殓师》 聚焦偏门职业,《天地明察》说天文学家创制历法,往往能化枯燥为神奇,入情入理,既合职业之微,又关照人性之美。可惜的是,专门讲媒体的日本职业电影,比较少了。想来,或许是媒体记者这份职业,用影像来表达,难度大。
  但是,美国电影不仅不信这个邪,反倒偏爱在电影中体现记者这份职业。可能是在美国的职业架构中,美国记者和名利场、传奇人性、历史事件等富有演绎性的名词联系在一起,很容易就贴合美国电影的戏剧性要求。只是,美国的记者电影,在细节上实在做得不够,形象想象多过真实,让人忍不住吐槽,质量上离日本职业电影差了无数口碑。由丹·吉尔罗伊执导,杰克·吉伦哈尔等主演的 《夜行者》(又译 《独家腥闻》),2014年10月在美国公映,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奖。片中,吉伦哈尔(《后天》、《断背山》、《源代码》主演)饰演一位为电视台提供视频的自由媒体人,为追求耸动的画面效果不择手段,初入行即把镜头近距离贴紧被害人拍摄流血镜头,以展现其嗜血;后来,为拍摄枪击案,私闯民宅,有意把全家福照片放在弹孔旁边,有视觉悟性而无节操; 对同行的车动手脚来抢独家,有意“导演”警匪街头枪击现场,为职业之罔顾道德,令人瞠目结舌。对了,这位自由媒体人的角色,被设定为小偷出身。另外,他服务的电视台职业编导,工作卖力,衣冠楚楚,但也是个一头扎进收视率里的疯狂女性,在热火朝天的编导室渴求着“带血的画面”,以金钱加肉体换取吉伦哈尔的独家“猛料”。这些张扬戏剧张力的情节,太过夸张,却也能显示导演丹·吉尔罗伊的媒体观。丹·吉尔罗伊凭借《迈克尔·克莱顿》、《口是心非》、《铁甲钢拳》、《谍影重重4》等电影跻身金牌编剧之列,这次自编自导的《夜行者》,可窥见部分好莱坞主流人士对媒体记者的偏颇看法。
  最近,美国的职业电影,特别喜欢讲述演艺圈自己的故事。而演艺圈和媒体实在走得太近了,他们的演员电影,自然而然地就会间接带到记者形象,很难体现导演、编剧等创作者对媒体的态度,诸多偏见。《星图》、《鸟人》 等都是最近一年受追捧的大热影片。《鸟人》中,迈克尔·基顿饰演的明星,对着媒体影评人大喊:“一个人要沦落到什么地步,才会写评论?你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加标签,不停地加标签,弄些毫无意义的对比,让你多写两段都写不来。”而那个影评人骨气是有了,但实在太意气用事,当面锣对面鼓地坦言就是要发表评论毁了他的剧。就连大卫·芬奇的话题电影《消失的爱人》,看似掌握话语权的媒体,完全被夫妻俩玩弄于鼓掌之间,在媒体观上算得上是《夜行者》的姊妹篇。
  好莱坞的银幕逻辑,曾有媒体揭露尼克松丑闻的 《总统班底》这样的英雄化,也曾有《罗马假日》这样公主恋上记者的浪漫化,但不管是过去的美化,还是最近如《夜行者》般的丑化,都由于沾染上太多的戏剧化,显得过于概念化,而欠缺职业化。而日本电影的银幕逻辑重视细节,不喜加标签,善于用一片樱花来讲述春回大地,在职业电影或职业形象上会显得更有说服力。

友情链接: |新浪 |网易 |搜狐 |腾讯 |大申网 |上海通 |新华网 |人民网 |央视网 |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官方网站 |上海报协网
|四川新闻网 |大众网 |大河网 |广西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 |大江网 |浙江在线 |环球网 |凤凰网 |网络社会征信网
|金黔在线 |云南网 |山西新闻网 |荆楚网 |每日甘肃 |互联网举报 |中国网联网 |华声在线 |湖南在线 |商都网
|中国传媒网 |瞭望观察网 |大公网 |看看新闻网 |中国广播网 |金羊网 |中纪委监察部 |上海农场知青网
解放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