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宛男
今年以来,在管理层关于遏制新股三高的有关措施作用下,新股募资量、IPO家数、发行市盈率“三降”。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共发行新股105家,募资额约为735亿元,而2011年上半年为163家和1608亿元,2010年上半年为175家和2120亿元。就募资量而言,今年仅为去年的45%,前年的三分之一。而且,今年首发市盈率平均31倍,2011年全年为46倍,2010年更是高达59倍。 “三降”本是好事,但并不代表新股市场已经进入了良性循环。
如今的IPO大盘股少了,国企控股的少了,民企中小盘股多了。迄今为止,今年发行的新股募资量最大的为中国交建 (50亿元),次为中信重工(31.98亿元);国企(包括央企)控股的除上述两家外,还有人民网、吉视传媒、西部证券、华贸物流、中国汽研、华虹计通等少数几家。相比国企大盘股,民企中小盘股IPO之路更为漫长和艰辛,这决定了他们要么不上市,要上市胃口就更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的报表往往做得很漂亮,而且上市前多有PE之类的风投参与,负债率也不高。但这就带来了三大风险:
首先,中小企业由于业务单一,经不起宏观经济下行的大风大浪。在迄今已发布中报预减、预亏或预警的约500家公司中,中小企业占到70%以上,其中30%是最近一两年上市的新股、次新股。如今年4月上市的隆基股份,中报预告净利润下降50%以上;今年1月上市的温州宏丰,预减60-80%;去年9月上市的蒙发利,预减60-90%;还有去年上市的大连电瓷、新筑股份、英飞拓等,中报均预亏。
其次,由于IPO之路很漫长,募股资金到位时,项目最佳投入期通常已过,加之发行价虽然下来,但超募现象仍普遍存在,据笔者观察,新股超募仍在80%上下。于是我们看到,很多新股、次新股将募股资金用于理财或变相放贷。有统计提及,截至今年6月19日,A股公司为投资理财划拨的资金额度超过了350亿元,相比去年全年227亿元的规模膨胀将近55%,而其中新股、次新股成为阔绰理财的主力。
如今年2月上市的环旭电子,发股募资8亿元,两个月后,公司即发布公告,斥资10亿元用于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占到公司净资产的48.5%。又如次新股文峰股份,去年6月首发募资21.4亿元,11月便砸下11.4亿元重金,购买了形式多样的理财产品。再如去年借壳上市的时代出版通过交通银行对外放款9000万元。其中一笔6000万元的委托贷款年利率竟高达24.5%,俨然成了影子银行。类似的还有九牧王、亚星锚链等公司,其中亚星锚链用于信托投资的2.5亿元,正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这些变相放贷的公司,往往也是业绩下降不得已“曲线救国”,弄得不好,他们将面临业绩下滑和治理出轨的双重风险。
第三,民企中小盘股除了发起人股东外,在12个月的限售期后,大小非们多选择抛股变现,而且发起人股东过了锁定期也会抛售一部分,这同国企大盘股基本上不减持有着很大的不同。同花顺统计显示,截至6月22日,今年以来累计有601家上市公司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减持了公司股份,减持共计72.45亿股,合计套现669.50亿元。而小非是减持主力,刚解禁即遭小非减持的也不在少数。如徐家汇,自今年3月5日2.14亿股原始股解禁以来,截至6月22日,小非已疯狂抛售3070.12万股,变现约3.15亿元,受此影响,徐家汇股价3月以来一路下跌。
由此,新股风险正在叠加,投资人当慎之再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