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大家都很自觉,都讲‘信’字,所以我才能放心设投币箱。如果有人趁我不在偷偷拿报纸不投币,我也不会骂,因为一切都凭良心,而且那么做的只是少数人。
晨报记者 徐妍斐 广州报道
“档主有事离开,购报请自觉投币,谢谢!”
在广州荔湾区南岸路有一家普通的报亭,近日在广州出了名。报亭的主人是一位73岁瘦瘦小小的阿婆,人称“欧婆婆”。欧婆婆的报亭出名,源于她在报亭内设了一个木制投币箱,实行“无人售报”。欧婆婆为什么要设无人投币箱?不怕有人不给钱吗?
人缘好,街坊信任买报支持
日前,记者来到广州南岸路找到了欧婆婆。和报纸上刊登的大幅照片相比,欧婆婆看上去要瘦小很多,坐在报亭中被售报台挡去了一大半身子,脸上和照片一样,笑眯眯的。由于广州入夏已久,气温总在30摄氏度以上,欧婆婆的手上拿着一把塑料扇子不停地扇风。记者一个没留神,欧婆婆脸上就多了一副时髦的太阳眼镜。
那个让欧婆婆出名的投币箱就放在她面前的售报台上。欧婆婆的售报台“很热闹”,除了投币箱、各种报纸,欧婆婆还摆上了佛像、财神像、全家福照片和口香糖货柜。见记者来采访,欧婆婆站起来,把卡片护身符一张一张往记者手里塞,嘴里念叨着:“身体健康,平平安安。”欧婆婆还拿出一本空白本子,让记者写下名字和手机号码。她告诉记者,上个星期也有名记者来采访她。
在欧婆婆报亭的两侧,挂着广州当地媒体采访她的刊出报道,也算是欧婆婆为自己报亭打出的“小广告”。
一位前来买报的刘阿姨告诉记者,欧婆婆人很好,街坊四邻习惯在她这里买报,对于她的“出名”,大家都挺意外,但也很高兴。对于投币箱,刘阿姨表示这是欧婆婆信任大家的表现,大家也都支持她。
“退休”后,卖报获众人相助
欧婆婆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50多年前嫁了一名湖北籍的电力工人。1960年代初,欧婆婆带着儿子到丈夫的家乡农耕。那些年很辛苦,欧婆婆连孩子都是自己接生的,背也是那时给压驼的。她在湖北的乡间待了23年,所以欧婆婆会说湖北话,也能听懂普通话。
1984年,欧婆婆的大儿子回到广州接替父亲的岗位,欧婆婆和年幼的孩子才有机会将户口迁回广州,但二子、三子现在依然在湖北。在广州,欧婆婆做过清洁工、洗碗工等各种工作,一直到60岁,最年幼的女儿也工作了,她才安心“退休”。
但是,欧婆婆还是闲不住,于是从那年开始卖报纸。起先,她在西场立交桥下用木箱摆了个报摊,后来一位城管知道欧婆婆没有单位和退休金后,向街道申请免去欧婆婆摆摊的费用,还申请到了现在的报刊亭。
欧婆婆的身边总有很多好人,派出所的警官帮她撑起遮阳伞、报刊的发行员替她检查假钞,还有很多街坊会过来陪欧婆婆聊家常,欧婆婆都很感激他们。
不担心,相信大家讲“信”
欧婆婆向记者讲述了投币箱的来历。从前,报亭里是没有投币箱的,但欧婆婆有时会走开,这时买报的人就会主动把钱留下把报纸拿走,时间久了,欧婆婆觉得还是放个箱子比较好,钱不容易被吹飞。于是女儿女婿就按她的要求为她制作了投币箱和贴在投币箱上的告示。
对于欧婆婆卖报,家人其实是持反对态度,因为担心她的身体。欧婆婆说,闲在家里容易得老年痴呆症,而且有一次,她听儿女的话把报亭转租出去,结果自己留在家中就病倒了。那次之后,家人就不好阻止她卖报了。
欧婆婆每天八点前准时开摊,风雨无阻。日前,相关单位还为欧婆婆的报亭通了电,这样夏天不仅可以吹小风扇,也可以安装电动卷闸,不用欧婆婆费力地手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