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盛丰
一个多月前,我参与了“拉摩斯密信”的解读。那封在壁炉中发现的历史信件,曾引发上海市民的许多讨论,其发生地是四川北路上的北川公寓。而赵南翔所描述的旧居,也恰好在四川北路上。
赵南翔说自己住的是三层的楼房,按历史风貌,那周边不是公寓即为石库门房子,如果问其和北川公寓有什么共同点,或许就是“便宜”二字。
有一位虹口史的研究者曾跟我说过一个有趣的话题:解放前,上海的文化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卢湾和虹口。“住在虹口的大多比较穷,住不起更贵的房子。”他的想法或许是对的,因为我们在虹口能找到的名人故居多是像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有才却无财”的作家。
经济的原因决定了居住者的变迁,这也使得虹口的移民史可能要比上海的其他地域更为复杂。
在虹口的历史上,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都曾有过深刻的印记,甚至还有犹太人。从国内来说,广东人也在虹口有过很集中的聚居区,如今的虹口区四川北路、武昌路附近,曾是当初上海饮茶风气最浓厚的地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生活着颇多酷爱喝早茶的广东移民。
各色各样的人流动在这里,国外的、国内的。因此,当年虹口的租界可能是最像华界的,虹口的华界可能又是最像租界的。
所以,真要用一个字归纳虹口的文化,或许就是“杂”。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使得这里的历史也显得多彩多姿。而这些纷杂的历史,又在一条四川北路上得到汇聚,也使得这些多彩的旧事,得以在今天的新闻中不时呈现,例如 “拉摩斯密信”,例如 “老兵寻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