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要闻A03版:广告A04版:要闻A05版:广告A06版:要闻A07版:要闻A08版:国际A09版:国际A10版:国际A11版:国际A12版:国际A13版:广告A14版:中国A15版:中国A16版:中国A17版:中国A18版:地球A19版:上海A20/A21版:上海A22版:上海A23版:上海A24版:评论A25版:评论A26版:上海A27版:娱乐A28版:文化A29版:文化A30/A31版:艺术品展A32版:文化A33版:赢家A34版:赢家A35版:赢家A36版:赢家A37版:赢家A38版:赢家A39版:意邦饰界A40版:意邦饰界A41版:意邦饰界A42版:意邦饰界A43版:赢家A44版:赢家A45版:赢家A46版:赢家A47版:广告A48版:广告B01版:冠军之路B02版:冠军之路·看台B03版:冠军之路·队报B04版:冠军之路·队报B05版:冠军之路·队报B06版:冠军之路·队报B07版:冠军之路·队报B08版:冠军之路·队报B09版:冠军之路·界外B10版:冠军之路·界外B11版:广告B12版:广告B13版:互动B14版:影像B15版:倾诉B16版:广告C01版:人才C02/C03版:人才·特别策划C04版:人才·专题C05版:人才·成才之路C06版:人才·成才之路C07版:人才·留学海外C08版:人才·专栏C09版:人才·留学海外C10版:人才·成才之路C11版:人才·资讯C12版:人才·职场调查C13版:人才·薪酬C14/C15版:人才·移民C16版:人才·国际教育C17版:人才·留学移民C18版:人才·留学C19版:人才·成才之路C20版:人才·移民留学C21版:人才·维权C22版:人才·才市C23版:人才·薪酬C24版:人才·高级研修D01版:品致周刊D02版:封面故事D03版:新潮事件D04版:摩登时代D05版:美丽视界D06版:生活灵感D07版:生活灵感D08版:品味吧台

记者手记

为何又是四川北路

2012年6月28日   A23:A23-上海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盛丰

  晨报记者 盛丰

    一个多月前,我参与了“拉摩斯密信”的解读。那封在壁炉中发现的历史信件,曾引发上海市民的许多讨论,其发生地是四川北路上的北川公寓。而赵南翔所描述的旧居,也恰好在四川北路上。

    赵南翔说自己住的是三层的楼房,按历史风貌,那周边不是公寓即为石库门房子,如果问其和北川公寓有什么共同点,或许就是“便宜”二字。

    有一位虹口史的研究者曾跟我说过一个有趣的话题:解放前,上海的文化人主要集中在两个区域,卢湾和虹口。“住在虹口的大多比较穷,住不起更贵的房子。”他的想法或许是对的,因为我们在虹口能找到的名人故居多是像鲁迅、瞿秋白、茅盾、冯雪峰等“有才却无财”的作家。

    经济的原因决定了居住者的变迁,这也使得虹口的移民史可能要比上海的其他地域更为复杂。

    在虹口的历史上,美国人、日本人、英国人都曾有过深刻的印记,甚至还有犹太人。从国内来说,广东人也在虹口有过很集中的聚居区,如今的虹口区四川北路、武昌路附近,曾是当初上海饮茶风气最浓厚的地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生活着颇多酷爱喝早茶的广东移民。

    各色各样的人流动在这里,国外的、国内的。因此,当年虹口的租界可能是最像华界的,虹口的华界可能又是最像租界的。

    所以,真要用一个字归纳虹口的文化,或许就是“杂”。多种文化在这里交汇,使得这里的历史也显得多彩多姿。而这些纷杂的历史,又在一条四川北路上得到汇聚,也使得这些多彩的旧事,得以在今天的新闻中不时呈现,例如 “拉摩斯密信”,例如 “老兵寻亲”……



用户名:


解放日报 - 新闻晨报 - 新闻晚报 - 申江服务导报 - 新闻晨报社区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 房地产时报 - 上海法治报 - 支部生活 - 新沪商 - 人才市场报 - 上海学生英文报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爆料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