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1版:头版A02版:要闻A03版:广告A04版:要闻A05版:广告A06版:要闻A07版:要闻A08版:国际A09版:国际A10版:国际A11版:国际A12版:国际A13版:广告A14版:中国A15版:中国A16版:中国A17版:中国A18版:地球A19版:上海A20/A21版:上海A22版:上海A23版:上海A24版:评论A25版:评论A26版:上海A27版:娱乐A28版:文化A29版:文化A30/A31版:艺术品展A32版:文化A33版:赢家A34版:赢家A35版:赢家A36版:赢家A37版:赢家A38版:赢家A39版:意邦饰界A40版:意邦饰界A41版:意邦饰界A42版:意邦饰界A43版:赢家A44版:赢家A45版:赢家A46版:赢家A47版:广告A48版:广告B01版:冠军之路B02版:冠军之路·看台B03版:冠军之路·队报B04版:冠军之路·队报B05版:冠军之路·队报B06版:冠军之路·队报B07版:冠军之路·队报B08版:冠军之路·队报B09版:冠军之路·界外B10版:冠军之路·界外B11版:广告B12版:广告B13版:互动B14版:影像B15版:倾诉B16版:广告C01版:人才C02/C03版:人才·特别策划C04版:人才·专题C05版:人才·成才之路C06版:人才·成才之路C07版:人才·留学海外C08版:人才·专栏C09版:人才·留学海外C10版:人才·成才之路C11版:人才·资讯C12版:人才·职场调查C13版:人才·薪酬C14/C15版:人才·移民C16版:人才·国际教育C17版:人才·留学移民C18版:人才·留学C19版:人才·成才之路C20版:人才·移民留学C21版:人才·维权C22版:人才·才市C23版:人才·薪酬C24版:人才·高级研修D01版:品致周刊D02版:封面故事D03版:新潮事件D04版:摩登时代D05版:美丽视界D06版:生活灵感D07版:生活灵感D08版:品味吧台
“金鱼先生”汪亚尘
上一版 下一版A30/A31:A30/A31-艺术品展

“金鱼先生”汪亚尘

2012年6月28日   A30/A31:A30/A31-艺术品展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作者:张子宁

1/2.徐悲鸿曾撰文:"汪亚尘擅长写鱼,曲尽变化之妙,而其前后尤布置之疏密得宜,五色纷纭间合之巧,益以显明隐约之水藻,全体亲切曼妙之和,使人对之忘尽。

3.《蕉荫闲坐》纯由小写意画法成,小中见大,是汪亚尘小写意中的精品。

4.汪亚尘与张大千合影

汪亚尘回顾展地点:淮海西路570号红坊艺术园区内G109华氏画廊
时间:6.16.-7.16.

  张子宁[美]

    在近代美术史上,汪亚尘的金鱼、齐白石的虾与徐悲鸿的马并称三绝。这位画鱼高手对鱼情有独锺,他在新华艺专任教时,寒、暑假他都要去无锡荣巷岳父家小住几周,汪夫人的三叔荣叙馨在后花园养了十余口大缸的各样金鱼,亚翁常观察它们,后又取一玻璃缸,养金鱼于其中,遂之速写。先生长期观察金鱼神态,然后写生、刻画出栩栩如生的金鱼,故赢得"金鱼先生"美称。画如此,诗亦然。他的诗最多写鱼,俨然称是鱼知己。

    ——荫石亭长

    中国画史上的画派名目繁多,“海派”只是其中一个,如何去定义它,实非易事。单国霖先生在序《上海博物馆藏海上名画家精品集》时,一开始即指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历史,上海从一个海滨偏僻乡镇发展成为繁华的工商业都市,同时也成为东南文化艺术的中心,在这块土地上产生出了近代画坛上影响最大的艺术流派——上海画派。”

    当然,画家不分来自东西南北,画风不分源自东、西(方)或南、北(宗),从同一时段、同一地方所划分的流派是广义的。而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正是这样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也是中国画面临革新、处于激烈争论的时段!

    “金鱼先生”汪亚尘(1894-1983)出生于杭州,18岁游上海,其后又赴日本、欧洲游学。作为一个画家、美术教育家,曾经活跃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1948年经教育部核准自费赴美考察艺术教育一年,不意留住近二十年,于1976年曾赴台暂居,1980年重返上海定居。汪亚尘在活跃于上海的年代里,曾参与美术社团,办美术学校,编美术刊物,并发表文章两百余篇,其中一百六十余篇选入《汪亚尘艺术文集》。来往密切的画家有齐白石(1864-1957)、徐悲鸿(1895-1953)、张大千(1899-1983)等人。

    从研究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汪亚尘在民初国画革新争论的画坛上,有其独特的见解而自成一家之言,已为中外美术史家所论及。然而,汪氏在1947年赴美后的行踪和活动却鲜为人所知。1980年7月重返上海,“已力不从心,不能再为祖国服务了。”

    虽然汪氏在海外所度过的三十多年岁月已不尽可知,笔者于去年为美国国立沙可乐美术馆所征集到的一批书、画、印及书信等资料或可视为其异乡鸿爪,聊补画史之不足。并就见闻所编为年表,错误固所难免,虽知尚有可查访者,碍于截稿期近,惟待他日修订矣!

    汪氏印友中,齐白石为忘年交,曾填《西江月》词一阙相赠,首句即称汪氏为“云隐楼头高士”末句则云“我欲与君邻近”。两人处乱世所见略同,齐白石在赠汪氏的一幅画上题云:“吾侪生于离乱,目之所见,耳之所听皆浊。目中之浊随泪而出;耳中之浊亦当取去,如巢父临流洗也。今亚尘画友倩画此意也。八十六岁白石,丙戌(1946年)。”

    此画为汪氏赴美前一年获赠,其后可能为汪氏在纽约售出,画的左下角有庞耐(AliceBoney,1901-1989)和安思远(RobertH.Ellsworth,1929年生)两位画商的收藏印,今为菲律宾马尼拉“侨岷华园”的郑侨志先生所藏。

    来楚生与汪亚尘为新华艺专旧识,在这批印中有纪年者,以来楚生所刻的“乐有鱼”为最早,其边款云:“亚翁鱼藻独绝今古,刻此以为押角之记。甲申十月朔,楚凫。”甲申为1944年,汪氏所画金鱼早享盛誉,由是可见。方介堪1947年所刻对印,白文“云隐居士书画”和朱文“亚尘旅美之作”是为送别之作,前印边款云:“亚尘吾兄将之新美洲,作期印以为奉别。”另台静农、王壮为所刻数印,都为其1965年以后经常往来美国、中国台湾之间所得。

    徐悲鸿与汪亚尘私交甚笃,甚至可谓情同手足。1947年11月,在汪氏即将赴美前一个多月,徐悲鸿连致二函,写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的信笺上,内容均颇堪玩味。11月9日函,徐氏托人带画到上海,请汪氏代裱后带到美国待价而沽。谈到画的定价,徐悲鸿直率的写到:“定价大略如是,可以尊意决之。惟不可太低,怕失身份。”11月11日函,又论及画价并附润表,徐悲鸿接着写道“弟拟一价格于信内,如在美照价售出,兄当取十分之三费用”七幅画的预售价,从美金两百到一千不等。徐悲鸿也请汪亚尘在展览会上代售画册,并对自己法文名的正确写法十分强调,叮咛汪氏“千万勿写错……因如此人家方照法文读音也”。汪亚尘于1948年初赴美,徐悲鸿于1953年过世,两人遂成永别。虽然如此,汪氏于1980年由台经港返沪定居时,徐悲鸿的儿、媳均赴香港迎接。汪、徐两家交情之深,由此可见。

    张大千与汪亚尘应属沪上旧识,汪氏赴美后,大千也于1949年离开中国,先后在印度、阿根廷落脚,于1953年初次游美时,即于汪亚尘等友人同游尼亚加拉大瀑布,并赋诗作画为记。此后,汪、张两人不但有书信往来,更可能有书画买卖金钱上的往来。张大千在一封致汪亚尘的信中,提到《燕文贵卷》、支票诸事,但语焉不详费人猜疑。更有趣的是,张大千还将一幅自己得意的伪作《东丹王鞍马图》,其上还有伪宋徽宗(1082-1135)、项元汴(1925-1590)等收藏印十五方,持赠汪亚尘。

    在纽约开个展。讲学教书,汪亚尘的教学生涯似乎颇为惬意,其学生中不乏社会名流。据说,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夫人亦曾从其学画。不知何时,汪氏即遇一知音贝蒂·梅秀丝夫妇,延其至康州,待若上宾。梅氏夫妇宅旁有池塘,临塘汪氏自筑一画室于池上,挥毫其中,并照顾汪氏生活起居。宅址为蛙村道(FrogTownRoad),故汪氏晚年画作中常见“康州蛙村”于其题识中,用印更有“池上草塘”,“蛙人”等闲章。

    汪亚尘此后更可寄情于书画矣!在书法上,他写《兰亭》、《书谱》,下及米芾(1052-1107)、石涛(1642-1705)。尤其是他临的石涛《万历磁管诗》行书轴,不但借此可知他对美国当时的中国书画展深为关切,因为此轴的局部即是1967年秋密西根大学美术馆所举办的石涛大展图录封面;或也可视为汪氏对故国的眷恋情怀。在画上,他更是无所不画,举凡山水、花卉、人物、走兽等题材都随手拈来,任意挥洒,创作数量亦甚可观。用印则不甚讲究,印泥质劣,印章用后也揩拭,以致有些书画上的印文模糊,几可疑为伪作。当然,他最衷情的依旧是“金鱼”,每喜描绘游鱼穿梭于莲池中,而那莲池又依稀钩起人们对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回忆。

    回顾“金鱼先生”汪亚尘的一生,他曾游学日本、欧洲、美国,关心美术教育,寄情书画,可谓风度翩翩。试问,同辈中有几人有他的经历?在20世纪的上半叶,他曾一度活跃于上海;20世纪的下半叶,他即在美国过着近乎隐士的日子。对汪亚尘而言,往事就如过眼云烟,他的心境也从绚烂归于平淡。渐渐地,他也就从近代中国画史中消失了。

汪亚尘

    生于1894年。17岁中学毕业。18岁后离家赴上海,入乌始光、刘海粟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任教师。一年后辞去教职,与乌始光办华达公司,专为照相馆、戏院画大幅布景广告。1915年曾和陈抱一等人组建中国第一个画会组织“东方画会”。1916年赴日入东京美术学校。1921年学成归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教授、教务主任,兼授理论课。此时期开始发表研究美术的一系列文章,对当时美术界的状况和画学流派多有品评,尤其对中西画派认知的观点很有建树。 1928年底,赴法国学习考察欧洲的艺术。

    1931年底返国后,在上海举办了旅欧作品展,逐步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与徐悲鸿、林风眠等第一代学贯中西画家的核心地位。不久,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兼师范学校校长。 1948年,汪亚尘转赴美国生活,先后受邀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暑期绘画班,教授花鸟鱼虫,介绍中国画。1975年,汪亚尘回国探亲。1980年7月,经由台湾、香港辗转回到上海。1983年10月13日于上海逝世。着有《汪亚尘艺术论文集》、《汪亚尘美术教授书》、《亚尘油画集》、《汪亚尘书画集》等。

华氏画廊总监华雨舟:汪亚尘的价值被低估了

海派汪亚尘

    汪亚尘集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于一身,而今天能让我们直接触摸到他生活的也就是他存世的书画了,其画如其人,清秀典雅,气韵深厚,中西合璧。

    汪亚尘18岁离家赴上海,入刘海粟等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任教师。22岁留日,考入东京美术学校;1928年底,他又赴法国学习考察欧洲的艺术。1931年底返国后,在上海举办旅欧作品展,逐步奠定了其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与徐悲鸿、林风眠等第一代学贯中西画家的核心地位。1949年之后,汪亚尘赴美定居20余年。因此他的作品既深受传统中国文化熏陶,又融合西洋画的特征。可以说是真正的中西融汇,十分海派。

    汪氏一生在中国画和西画结合的创新上也是身体力行的。先生画国画如画油画,是放在油画架上画的,他在美国除了用传统的宣纸、皮纸外,和大千先生一样用过许多日本产的卡纸,这种半透、半吸水的材料最适合半工半写的画法,同时对色彩的表现力亦在宣纸或皮纸之上,这对于擅长中西合体的汪氏画风来讲可谓得心应手。

发掘汪亚尘

    本次展览共展出40余幅汪氏作品。其中不但有汪氏不同类别的诸多金鱼题材,更展示了其他动物、花草、鸟虫,山水、人物等才华丰富的题材。郑逸梅曾说:"大家都知道亚尘的国画以金鱼为最胜,实则他所给的花竹翎毛,都很潇洒有致,惟山水少见而已……"在"汪金鱼"背后,隐约存在另一个我们不深知的汪亚尘。

    汪亚尘一生生活丰裕,其妻荣君立来自无锡荣家。汪氏绘画完全出于个人兴致,而无任何功利之心。展出的这批画作全部由汪氏后人提供,来源清晰,首度较为完整地向大众展示了汪亚尘的绘画创作。

    目前这批画作价位都在3、4万元每幅,最高的也不超过10万元。我本人认为汪氏作品的价值是被低估了的,因此我们也非常期待发掘出他的未知精华。

汪亚尘年表

    1894年 1岁

    祖籍安徽黄山,8月6日生于杭州。

    1912年 19岁

    赴上海,与乌始光、刘海粟创办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任职一年。

    1916年 23岁

    赴日留学,先入川端画会一年。

    1917年 24岁

    投考东京美术学院。

    1918年 25岁

    从沈伯尘介绍,认识旅日诗人小万柳堂的廉南湖先生,给予资助完成学业。南湖先生拥有古画甚多,使汪有研究中国画的机会。

    1921年 28岁

    学成归国,应刘海粟之邀任教上海美专。

    1924年 31岁

    与荣君立成婚。

    1927年 34岁

    上海艺苑研究所发起成立,汪为该会主任,其后并为《艺苑》杂志创刊编辑主任。

    1928年 35岁

    辞教职,赴欧洲研究绘画。

    1934年 41岁

    《美术生活》月刊创刊,汪任编辑。

    1937年 44岁

    与朱屺瞻先生赴日考察美术教育。

    1946年 53岁

    上海美术界名士创立上海美术协会,汪亚尘任理事。

    1948年 55岁

    2月8日自费赴美考察美术教育,预定为期一年。在纽约办个展,并接受耶鲁、哈佛及哥伦比亚大学讲学的邀请。此后在美传授中国画,前后二十余年。

    1974年 81岁

    中美复交,黄镇大使邀游华盛顿并促汪回国探亲。

    1980年 87岁

    7月,汪返上海定居。上海、北京美术馆来征集汪的作品。

    1982年 89岁

    上海美术馆又选去了汪在法国临摹的31幅名画。

    1983年 90岁

    10月13日晚上8点38分逝世。



用户名:


解放日报 - 新闻晨报 - 新闻晚报 - 申江服务导报 - 新闻晨报社区报
报刊文摘- I时代 - 房地产时报 - 上海法治报 - 支部生活 - 新沪商 - 人才市场报 - 上海学生英文报

解放牛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爆料
上海阿耳法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支持